2014年8月29日

[心理學] 問題的脈絡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圖片來源:Suitable Strategies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由Tversky和Kahneman (1981)所提出,說明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的資訊,會導致我們做出不同的決策。



實際的操弄如下:

-------------------------------------------

將受試者隨機分派到兩種不同的陳述中:

利得陳述

假設台灣現正遭受某一不尋常之新型流感侵襲,預期將使600人死亡。現有兩個對抗此疾病之不同方案被提出。科學家估計每一方案之可能後果如下:

如果採行方案A,將救活200人。

如果採行方案B,有1/3的機率會救活600人,有2/3的機率無人獲救。

損失陳述

假設台灣現正遭受某一不尋常之新型流感侵襲,預期將使600人死亡。現有兩個對抗此疾病之不同方案被提出。科學家估計每一方案之可能後果如下:

如果採行方案C,將有400人死亡。

如果採行方案D,有1/3的機率無人會死亡,有2/3的機率600人全部死亡。

----------------------------------------------

結果發現,雖然這兩題所給予的資訊是一樣的,只是問題陳述的方式不同,人們便有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決策。在利得陳述中,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方案A,也就是有風險規避的傾向(希望至少掌握確定的獲得),在損失陳述中,大部分的人會選擇D方案,顯示大部分人會有風險追求的傾向(希望有完全逃避損失的機會)。

以上資料來自: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連韻文 老師,人類學習與認知實驗課─單元八: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之上課講義。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458.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