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為什麼再好的業配文你都不該輕易相信 ─ 談談從眾原理與模仿學習


想想看在什麼情境下,我們特別會想要左顧右盼、看看別人怎麼做?從小當老師問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的時候,我們會左顧右盼,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們正確的答案;長大一點,我們左顧右盼是因為我們考卷不會寫,想要「參考」別人的答案。

[筆記] 談談JavaScript中closure的概念 -- Part 4 Framework中如何使用closure


在看過前面有關於closure的說明後,不知道你對於JavaScript中closure的概念是不是更清楚了?

[筆記] 談談JavaScript中closure的概念 -- Part 1
[筆記] 談談JavaScript中closure的概念 -- Part 2
[筆記] 談談JavaScript中closure的概念 -- Part 3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在Framework中可以怎麼樣使用closure這樣的概念。

2016年5月27日

2016年5月26日

2016年5月25日

2016年5月20日

為什麼暴露商品缺點卻賣得更好─談談互惠原理


我們都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裡內建了很多快速啟動的捷徑,這些捷徑的主要目的都是幫助我們能夠又快又正確的做出決策判斷,就像看到紅燈我們就會不加思索的停下車來一樣,我們不會先去思考紅燈會不會其實故障了,因為這樣太耗費我們的精力和時間。

這種接受到某個刺激就快速做出反應的內建捷徑,大部分都是對我們很有幫助的!然而,許多的有心人士,卻也會利用這樣的捷徑來讓我們做出令自己也感到出乎意料的行為。

這次我們就來談談互惠原理吧!

什麼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reciprocity principle)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收到別人的好處時,就有回報對方好處的衝動。就積極面來說,就是禮尚往來,雙方透過給予彼此好處,建立起越來越緊密的關係,社會聯繫的建立可不能沒有它;但就消極面來說,就是「人情債」,當我們接受別人的幫忙後,我們因為不想要積欠對方任何的人情債,於是我們也會做出相對應的補償。

互惠原理的例子幾乎到處可見,像是LINE常常推出加好友送貼圖,多數人或許是下載完貼圖後馬上封鎖對方帳號,但我也有些朋友覺得既然有下載對方的貼圖,就應該偶爾接受一下對方發送的訊息!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另外,量販店或老街攤販也常常會有試吃的活動,試吃除了真的要讓你品嚐外,更重要的是引發你的人情債壓力。你可能會想,有這麼嚴重嗎?我都吃完就走了,但其實很多人會在吃了以後,感受到強烈的"人情債",好像吃了人家東西就應該買一點什麼才可以離開。

你覺得好像沒這麼嚴重,你都可以吃完就走人,但如果店員在你吃的當下跟你閒聊兩句,或者吃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你和店員四目相接,這時更不得了,原本好像可以吃吃就走掉,但因為你和店員有了接觸,有了"人情",即便你最後沒買,你可能還是會有一絲不好意思的感覺!

為什麼他更容易收到別人捐的發票?


談到互惠原理,最經典的應用就是先提出一個一定會被拒絕的大請求,接著再提出自己實際的小請求,也就是所謂的互惠式讓步。讓我來分享一個親身經驗吧!

記得在某一天早上,我坐在火車站旁的麥當勞吃著早餐,開放式的麥當勞有時會有一些阿婆阿公手上提著一籃商品兜售,像是口香糖阿、毛巾阿、筆阿等等的,因為先前已經碰過太多這類阿公阿嬤,早知道他們販售的商品是我所不需要的,可是又不想要忍受自己好像很沒愛心的感覺,所以在她還沒使出拜託招式時,大部分我都會馬上直接拒絕。

圖片來源:創世基金會

這時候一個阿婆帶著商品朝著我走過來,心理已經下意識的決定要拒絕她,以下是發生的過程:

阿婆:「少年耶,你可以幫我買個口香糖嗎?」

我:「對不起,我不需要。」

阿婆:「(指著桌上的發票),那你可以給我你的發票嗎?」

我:「喔...喔,好阿!」

在我還沒意會到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時,我已經把發票給了她。然後,我看著她走到另一桌的客人,再次上演了拒絕買商品,成功獲取發票的模式。

突然,我意識到,這不就是互惠原理中,先提出大請求,等到被拒絕後,在提出小請求,而這個小請求往往才是真正的目的。因為當對方從大請求降到小請求的時候,你會覺得對方對你施予恩惠做出了讓步,於是我們很本能的,會想要回饋對方。

吃麥當勞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把發票放在桌上,等吃完餐點在把發票收起來,對於要發票來說,這真的是個絕佳的場所阿!

---

互惠式讓步最經典的例子是,當你要跟別人借錢時,如果你實際上想要借1000元,你要先問:「我最近手頭比較緊,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借我$5000(如果對方就同意,你就賺到了)」,但是通常對方會覺得價格太高而馬上拒絕,這時候你可以做出讓步,說:「那能不能借我$1000,先撐過這週就好」。這時候,成功借到錢的機會將大大增加,因為對方會感受到你釋出了善意,出於本能的,他會覺得自己也該釋出善意。

為什麼暴露商品的缺點卻賣得更好?

圖片來源:Scarbrough

在來談談另一個互惠原理的應用,記得我以前在手機店打工,當時因為白色的手機皮套缺貨,但有些客人一進來卻想要買白色的保護套,若是沒有經驗的店員大概做不成這一筆生意了。然而,當時的店員卻成功做成了一筆生意,他很貼心的告訴顧客:「白色雖然很好看,但是白色很容易髒,我們很多客人買了白色,回去之後沒多久,又來買另一個顏色,因為白色一下就髒了,所以我會建議你買灰色比較好,免得到時候清洗很不方便」。

這時厲害了,多數客人好像著了魔地忘了當初自己是想要來買白色皮套的,他們感受到的是這個店員很替客戶著想(但其實是因為白色缺貨),他願意講出商品實際的缺點,他一定是誠實可信的好店員,提醒我買白色回去會後悔(感到受惠),所以我還是聽從店員的建議買灰色比較好險(回報恩惠)。

同樣的例子也常常出現在手機推銷上,厲害店員不會重覆地一直告訴你這支手機有多好又多好,而是會故意暴露出這支手機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缺點,讓你感受到店員他是非常誠懇的,竟然連手機的缺點都願意講,這時,多數的客戶心裡會想:「他願意告訴我手機的缺點,他沒有為了賣商品而只說好話,他是一個可信的賣家」,於是,為了回報他的誠實以對,你也更願意向他購買商品。

為什麼互惠原理這麼有效


互惠原理之所以有效,第一個是因為我們很討厭對別人有所虧欠的感覺,當我們內心有這種虧欠感時,這種感覺壓在心中讓我們感到難以承受,它就像焦慮一樣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我們會想盡辦法希望能消除這種不適感,消除人情債的最快方法,就可回報對方人情。

另一個原因在於,社會對於「忘恩負義」的人貼上了很負面的標籤。當被貼上忘恩負義的標籤後,沒有人會想接近你,沒有人會想對你好,為了避免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我們內化了「得了別人的恩情,一定要給予回報」這樣的信念。

互惠原理更厲害的一點在於,有些時候,你好像不能拒絕別人給你的恩惠,因為這樣好像顯得自己不近人情,特別是在上屬給予恩惠時,不接受時還要擔心別人覺得你沒禮貌!然而,當你一旦接受了對方施予的恩惠,即使你沒有做出具體的回報,你的心理可能也做出了相對應的回應(例如,認定他真的是個善解人意的好主管)。

和我們先前說明的其他心理捷徑一樣,不是所有使用這些方法的人,都是奸邪狡詐的壞人,唯有用這些方法欺騙我們,碰壞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才是我們應該加以抨擊和避免繼續往來的。


2016年5月19日

為什麼房仲不會先帶你看好房子─談談對比原則、定錨原理


我們都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裡內建了很多快速啟動的捷徑,這些捷徑的主要目的都是幫助我們能夠又快又正確的做出決策判斷,就像看到紅燈我們就會不加思索的停下車來一樣,我們不會先去思考紅燈會不會其實故障了,因為這樣太耗費我們的精力和時間。

2016年5月16日

2016年5月11日

[筆記] 談談JavaScript中的IIFEs(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為了要進一步了解不同的 framework 程式撰寫的意思,我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和了解 IIFEs 這個概念。
IIFEs(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其實可以就字面上直接來理解,Immediately 就是立即的意思,invoked 則是執行某個函式時,「執行」的意思,function expression 是一種用來建立 function 的方法,總括來說,就是用 function expression 的方式建立函式後並立即執行它
下面我們將做更進一步的介紹和說明。

Function Statement 和 Function Expression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提到,建立 function 的方法通常有 function statementfunction expression 這兩種方式,如果還不太清楚的話,可以參考這篇[筆記] 進一步談JavaScript中函式的建立─function statements and function expressions,這裡就不另外贅述。
// function statement
function sayHello(name) {
  console.log('Hello ' + name);
}
sayHello('PJCHEN');

// function expression
var sayWelcome =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
sayWelcome('PJCHEN');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那麼什麼是 IIFEs 呢?如同文章一開始所敘述的,IIFEs 指的就是透過 function expression 的方式來建立函式,並且立即執行它。我們要怎麼作呢?
首先我們可以用 console.log 的方式,先來看一下,我們剛剛建立的 sayWelcome 呼叫出來會長什麼樣子。
// function expression
var sayWelcome =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

console.log(sayWelcome);
結果會發現,把 sayWelcome 呼叫出來後,它會直接回傳整個函式的程式碼內容,這是尚未"執行(Invoked)"程式碼前的結果。
imgur
如果是 IIFEs 就在這段程式碼的最後,加上一個執行的指令,也就是括號 ( )
//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var sayWelcomeIIFEs =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
在我們建立函式的同時,這段函式就會立即被執行了!
這裡面同樣可以帶入參數:
//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var sayWelcomeIIFEs =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PJCHEN');
imgur
讓我在把 function 裡面的 console.log 改成 return,在看一次。
原本 function expression 的程式碼如下:
// Function Expression
var sayWelcome =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
console.log(sayWelcome);
這時候,如果使用 console.logsayWelcomeIIFEs 這個變數顯示出來看的話,會得到如下的結果,可以看到它還是一個函式:
如果把它改成 IIFEs 的話:
//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var sayWelcomeIIFEs =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PJCHEN');
console.log(sayWelcomeIIFEs);
就會直接得到 "Welcome PJCHEN" 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在利用 IIFE 的寫法後,原本的變數 sayWelcomeIIFEs 已經變成函式執行後回傳的「字串」,它已經是字串了,所以我們沒辦法在去執行它!
如果我們硬要在後面使用 () 執行它:
//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var sayWelcomeIIFEs =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PJCHEN');
console.log(sayWelcomeIIFEs());
這時候因為 sayWelcomeIIFEs 已經是字串了,所以如果我們在 sayWelcomeIIFEs 後面又加上 ( ) 去執行它的話,會出現錯誤!console 視窗會回傳這不是一個函式(所以沒辦法執行它):

更深入的應用 IIFEs

記得我們在 [筆記] 進一步談 JavaScript 中函式的建立─ function statements and function expressions 這篇中有提到 expression 的概念,Expressions 指的是輸入後能夠直接回傳值的一串程式(a unit of code that results in a value),我們一般可能會把它存成一個變數,但是它不一定要被存成一個變數。
一般的 expression 像是我可以直接在程式中輸入,數值、字串、甚至是物件,這時候去執行程式的時候,程式可以正確執行,而 console 視窗並不會有任何內容:
// Expression
3;

'PJCHENder';

{
  name: 'PJCHEN'
}
如果我希望我們的 function 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執行,而不用去把它建立在任何變數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可能會想這麼做:
// 不可行的做法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
但是這麼做是不可行的,因為 JavaScript 引擎在解析程式碼的時候,它會認為你現在要輸入 function statement,因為你用 function 做為開頭,可是你卻沒有給該 function 的名稱,於是它無法正確理解這段程式碼便拋出錯誤
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告訴 JavaScript 引擎說,這一整個並不是 function statement。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要讓引擎在解析程式的時候,不是以讀到 function 做為開頭。
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最常使用的做法就是用括號 ()function(){ ...} 包起來,像是這樣: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
因為我們只會在括弧內放入 expression,例如 (3+2),而不會放 statement 在括弧內,所以JavaScript 就會以 expression 的方式來讀取這段函式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 function 會被建立,但是不會被存在任何變數當中,也不會被執行。
結合剛剛上面 IIFEs 的概念,我們可以在建立這個函式的同時,將這個函式加以執行,我們同樣只需要在最後加上括號 () 就可以了:
(function(name) {
  return('Welcome, ' + name);
})('PJCHEN');
這樣 IIFEs 的型式,會在許多的 JavaScript 框架中都看得到,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直接執行某個函式(executing code on the fly)」,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 IIFEs 內所定義的變數並不會跑出去這個函式之外而干擾到程式其他的部分,這個部分我們會在下一個單元 [筆記] 為什麼我們要用IIFEs(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再來做更多的說明。
附帶一提的是,如果我們想要把物件也直接用 expression 來表示的話,同樣也可以用 ( ) 來把我們的物件包起來就可以了:
({
  name: 'PJCHEN',
  interest: 'Website Developer'
})

程式範例

// Function Statement
function sayHello(name) {
  console.log('Hello ' + name);
}
sayHello('PJCHEN');

// Function Expression;
var sayWelcome =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
sayWelcome('PJCHEN');
console.log(sayWelcome);

//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s Expressions (IIFEs)
var sayWelcomeIIFEs = (function(name) {
  return 'Welcome, ' + name;
})('PJCHEN');

// Throw Error HERE!!
console.log(sayWelcomeIIFEs());

//Expression
(function(name) {
  console.log('Welcome, ' + name);
})('PJ');

({
  name: 'PJCHEN',
  interest: 'website engineer'
});

2016年5月7日

[快樂生活] 善用你天生就擁有的─合成快樂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合成快樂的能力

研究的結果顯示,不論你得到樂透彩或者遭遇變故而導致癱瘓,在事件發生一年之後,兩群人的快樂程度是沒有差異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講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合成快樂的能力,不論你遭遇了什麼事情,我們總是能夠將我們的經驗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解讀。

圖片來源:positive sharing
另外講者也做了一個實驗,他給參加實驗的受試者看了6張莫內的畫,接著請他們根據喜好程度將圖片排序1-6。實驗的最後他告訴受試者:「我們這裡有多排序中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圖片,你可以挑一張帶走,你要哪一張呢?」大部分的人因為覺得第三和第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就選擇了比較多一點喜歡的三號帶走了。

接著在15分鐘或者15天後,講者請受試者重新排列上次所排列的那6張圖片,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多數的受試者會把原本的第三名(也就是他們選擇帶回家的那張)排成第二名,把沒有被選到的那張從原本的第四名往後排到第五名。他們會認為「自己選的那幅畫比想像中的還要好」、「沒有選到的那張畫的確比想像中更爛」。

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了,在做出選擇後,人們會更喜歡自己當初所選的,並且獲得更高的滿意度,而這也就是講者所謂的「合成的快樂」。

合成快樂的敵人─反悔或改變的機會

合成的快樂是一種身為人天生就有的認知機制,而這其實也是社會心理學中承諾一致原理(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的展現。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某一項事物做出選擇或承諾之後,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很自然的機制,來告訴自己,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然而,當你對於自己所做的選擇有反悔或改變的機會時,合成快樂的能力就下降了!

例如,當你和交往沒多久的男朋友在一起時,發現他上廁所總是不沖水,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很認真考慮到底要不要繼續和這個不愛乾淨的人維持這段關係,在這種有選擇或反悔的機會下,合成的快樂沒有辦法施展它的魔法,你可能會陷入抉擇當中而感到困擾;相反地,如果你們已經結婚了之後才發現他不愛乾淨的部分,這時候因為你已經對這段關係做出了承諾,在沒有辦法輕易改變的情況下,合成的快樂最好展現,你可能會告訴自己,雖然他不愛乾淨,也沒關係啦,至少他對我很好,很照顧我,而這就是「合成的快樂」。

選擇的自由,改變的權利─但這真的對我們好嗎?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有選擇的自由和改變現況的權利,可是這真的對我們來說好嗎?

上面提到了,反悔或改變的機會是「合成快樂」的敵人。講者做了另一個實驗,在實驗中請大學生拍攝12張相片,從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兩張照片並靠著自己的一番努力後才能獲得這兩張照片,接著請他們挑選其中一張留下來給實驗者。

這裡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其中一組人有四天考慮的時間可以反悔,另外一組人則是沒有反悔的機會。實驗的結果發現到,沒有選擇餘地的人在後來會更喜歡他們所擁有的那張照片;然而,對於有反悔機會的人來說,他們常常想到的是「我應該換回另一張照片嗎? 也許我擁有這一張照片並不是好的那張? 也許我沒選的那張照片才是好的?」,很明顯的選擇令他們更感到困擾

然而,當講者重新找一群大學生開設新的攝影課時,他提供兩種課程模式讓學生選擇,一種是最後交照片的時候有考慮的時間和反悔的機會,另一種則是沒有反悔的機會。高達三分之二的學生都選擇了能有反悔機會的課程模式。

我們天生就希望能夠有選擇、有改變、重來、反悔、改錯的機會,但事實是,有些情況下沒有選擇對你的快樂而言才會是最好的選擇。

進一步思考...

對於所有心理學實驗都必須帶著思辨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全然且僵化的相信,在這裡我們必須留意的是,這個實驗並不能完全反映現實的情況,因為在這個實驗中,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選項,不論受試者做了什麼選擇,他們並不會被懲罰,也不會遭受到什麼不良的後果,這些和我們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抉擇常常是不太一樣的。

快樂的生活並非總是得到你所想要的,而是學習去享受你已經擁有的

講者將快樂分成自然快樂(natural happiness)和合成快樂(synthetic happiness)。自然快樂指的是「當我們得到我們所想要的東西時,自然產生的快樂」,而合成的快樂則是指「當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內在產生的快樂」,這兩種快樂的程度不相上下。

合成的快樂不應該被視為一種欺騙自欺欺人的行為,更精確地說,合成的快樂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在的快樂,是一種適應外在行為的良好能力,因為你不必再受限於外在環境依然能感到快樂,因此相較之下,合成的快樂反而是更穩定且更能帶來長期好處的。

並不是要你消極的放棄選擇或反悔的機會,而是積極的適應外在的各種變化

此外,這個實驗不應該被視為消極放棄各種選擇的自由或反悔的機會,有些時候我們仍應該堅持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但我們可以抱持一種更坦然的態度─追求的到,或沒有追求到,我們都仍有獲得快樂的可能。


---
對心理健康有興趣嗎?歡迎加入心理好聞─心理健康資訊交流社群


[快樂生活] 自控力: 我這樣和壓力做朋友


想像一下,每天有多少可以稱之為壓力的時刻,又有多少次你會說‌‌“壓力好大啊‌‌”或‌‌“我好有壓力啊‌‌”?每當這個時候,如何看待壓力,都將改變你的生物化學反應,並最終改變你的應對方式。

拿你怎麼看待變老這事舉例。對變老持積極觀點平均會增壽差不多8年。在一項研究中,認為變老將‌‌“更睿智‌‌”和‌‌“更有能力‌‌”的人,比那些持有消極觀念、認為變老將‌‌“更沒用‌‌”和‌‌“幹啥啥不行‌‌”的人,從心臟病中康復得更快。在另一項研究中,積極看待變老的人,從折磨人的疾病或事故中恢復得更快、更徹底。重要的是,兩個研究衡量的都是康復的客觀指標,比如行走速度、平衡、從事日常行為的能力。

如何看待變老是通過影響你的目標和選擇,來影響健康和壽命的,而不是某些積極思考的神秘力量。這是思維模式的完美例子,它比安慰劑效應更有力,因為它不僅改變了你當下的體驗,也會影響未來。

這顯示出,如何看待壓力,同樣也是能夠影響你健康、幸福和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

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一書中給了我們以下幾種面對壓力的好方法。

1、找出壓力源。深度探索自我審視思維盲區。

衣食住行生活百態各行各業各個階段都有特自的壓力,尋找自身的壓力源是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

其次是觀之自己對壓力的看法,對話自己的壓力思維。如果認為壓力有害,任何讓你感受到一點兒壓力的事,都像是對生活的侵擾。無論是在百貨商店排隊、匆忙在截止日期前趕工,還是計劃家庭的節日晚宴,每一天的經歷,看起來都是對你健康和幸福的威脅。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這些事抱怨個不停,彷彿你的生活已經脫軌,好像有某個無壓的生活版本正等著你。

壓力思維不像我們做的一個選擇,即使你完全知道自己如何看待壓力的,可能還意識不到信念是怎樣影響思想、情感和行動的。凱利教授把這稱之為‌‌“思維盲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壓力能夠影響這個趨勢。

2、轉變應對壓力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模式干預

心理學家艾麗婭·克拉姆和她的同事開發了壓力思維模式測試,以評估人們對壓力的看法。看看自己更同意哪個?

思維模式1:壓力有害

承受壓力損害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影響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阻礙我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負面的,應該避免。

思維模式2:壓力有促進作用。

承受壓力有助於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提升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推動我的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積極的,應該加以利用。

問題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你看待問題的看法和角度以及選擇應對的方式。人們的期望會影響那個結果更容易出現。換句話說,你期望的結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壓力反應不是簡單的生存本能。它植根於我們,關乎人們怎麼運作,怎麼相處,怎麼在世界上自我定位。理解了這個,壓力反應就不再是可怕的東西。它應該被感激、被善用、被信任

3、重新思考壓力:什麼帶給你意義?

花點兒時間,列出你最有意義的角色、關係、行為或者目標。在生命的哪些部分,你可能體驗到快樂、愛、歡笑、學習或者目的感?列出一些以後,問自己這個問題:同樣,它們是不是有時候或者經常讓你感覺到壓力?

4、壓力和意義成正比,有意義,意味著有壓力

斯坦福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表明‌‌“覺得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的人有更多擔憂,但也比那些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人有更大的壓力。‌‌”

研究同樣表明,低壓生活並不會讓人們如想像般幸福。雖然多數人預測如果不那麼忙會更幸福,但事實恰恰相反。人們越忙越幸福,即使被迫接受更多的任務。繁忙程度的急劇下降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退休會提高40%罹患抑鬱症的概率。確實有意義的壓力甚至可能對健康有益。壓力看起來是真正投入角色、追求滿足意義感的目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

5、逃避、懷疑還是信任?全在於你自己

壓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壓力反應幫你應對挑戰、與人聯結、學習和成長。

來自壓力的能量,不僅僅幫你身體行動,它也能點燃大腦。腎上腺素喚醒感覺,你瞳孔放大接收更多的光,聽力更加敏銳。大腦會更快分析感知到的事物,不再分心,不重要的事項不予考慮。壓力能夠集中你的注意力,以獲取周遭更多的信息。同樣,你也會受到內啡肽、腎上腺素、睾丸素和多巴胺組成的化學雞尾酒的刺激。壓力反應的這一面,是有人喜歡壓力的原因之一——給你上癮的感覺。

6、轉化壓力,變緊張為興奮,把恐懼當挑戰

擁抱壓力是自我信賴的根本:覺得自己可以,並視身體為資源。你不必等著害怕、壓力或者焦慮消失,只是做最重要的事情。壓力不是停止和放棄的信號。這類思維轉換是催化劑,不是治療。它並不抹去痛苦或讓問題消失。但如果你願意重新思考壓力反應,它會幫你發現優勢,獲取勇氣。全身心投入:擁抱焦慮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挑戰。

7、適度是糖過度是葯

社會的殘酷在於給了人與他們能力不匹配的慾望。壓力就是如此,強加給自己太多只會讓自己神經脆弱。

Stressed(壓力)翻過來拼寫就是desserts(甜點),所以‌‌“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人生之中,有太多的壓力和挫折,工作壓力首當其衝是重中之重如何轉化工作壓力是當下每個職場人都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此外,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飯,一半是甜的,一半是苦的,你不知道會先吃到哪一邊,但終究必須把飯吃完。

出處:阿波羅新聞網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編輯:陳柏聖
圖片來源:playbuzz
---
對心理健康有興趣嗎?歡迎加入心理好聞─心理健康資訊交流社群


2016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