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天賦沒你想的重要?打破你對天賦的迷思

圖片來源:Nathan Rupert @ Flickr

對一件事情努力過後,結果卻不如我們預期時,我們常陷入一種狀態:「是我沒天份?還是我努力不夠?」這時候,有些人可能選擇繼續努力,有些人可能選擇轉換跑道,然而,當我們持續努力,一次、兩次、三次,卻還是沒有達到預期成果的時候,自我懷疑不免又會再次浮現,我們會開始告訴自己:「這可能不適合我」、「我的天分可能不在這裡」。

然而,若想變得更好,我們最先需要打破的,就是對於天賦說的迷思,這個迷思是─

「如果我在這個領域是有天份的,那就應該可以花比一般人更少的努力就看到成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迷思,其中一個原因是媒體常常播映的是成功人士成功的那面,也就是我們往往看到的都已經是結果,而非努力的過程。當我們看到電視節目上一個又一個精湛的歌手唱出好聲音時,我們常會覺得他們應該是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所以只需要比別人多一點的努力,就可以唱的比別人好很多,然後回頭看看自己的歌聲,心想:「天生會唱歌有多好」。當我們看到棒球選手,隨便一丟球速就超過130km/h,然後又回想自己重複練習了許多次,球速上升的速度有時候連四捨五入法還是沒辦法進位時,心想:「我的體能大概(天生)就不如他們,所以我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

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成功的結果,卻忽略了曾經辛苦努力的背後。


拿過7座以上冠軍獎座的舒馬克被封為車神,但大家多看到的是他精湛的表現,卻往往忽略了他從小就開始練習開車的事實,舒馬克的爸爸是一位卡丁賽車場的負責人,因此舒馬克比一般人更早就有機會開始練習開卡丁車,自幼就開始參加卡丁車的比賽,他的能力並非天生的,而是靠努力培養出來的。

知名的音樂家莫札特被譽為音樂神童,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我們往往認為他就是對音樂極具天賦的人,但忽略的是,他的爸爸是教廷交響樂隊的演奏員和作曲家,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因此,他比一般人更小就開始接觸音樂,更早就開始練習音樂。少了不斷持續的練習,或許我們也聽不到今日莫札特美妙的音樂。

這些故事都說明了優秀卓越的表現不是天生的,需要透過比我們想像更多的練習才能夠達到。

迷思:如果這是我的天賦,那我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超越一般人


另外,許多市售的書籍常常鼓勵我們尋找自己天賦的所在,但大家很容易對於天賦有所誤解,認為只要花時間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就能夠(輕易地)表現的卓越非凡。這種誤解是,天賦就是我比別人在行的地方,有天賦的地方,就是我可以花更少努力達到更好的地方;當我找到了天賦所在,我只需要花更少的力氣就能夠表現的更好。

於是,透過廣泛的探索,嘗試過一個又一個自己覺得可能有天份的地方,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天賦所在,因為好像找不到什麼領域是自己可以比較容易駕輕就熟的,找不到什麼領域是不需要投入努力就可以作得比別人好的。

心理學家Carol Dweck曾在她的演講<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中提到,當我們認為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時候,我們比較願意從中學習並修正;相反地,當我們覺得是自己天賦不如人的時候,我們則會去找比自己還差的人做比較,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不斷地努力和挫折反倒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糟或比不上別人。

因此,想要達到更好的自己,我們需要破除對天賦的迷思 ─ 天賦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投入更少的努力就超越一般人。

天賦不是不重要,只是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天賦或天分真的不重要嗎?當然不是,只是它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幾乎任何的行為表現,都是基因(天生)和環境(後天努力)的交互作用,或許,有些人的確在運動方面天賦亦稟,但他若不持續努力,他還是可能會被他人超越;有些人或許天生的條件沒那麼好,甚至天生在身體上有些殘疾,但透過不斷的練習,他還是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甚至超越一般人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從常態分配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天生能力上的差異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多數人即使不是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上,但也不至於離得太遠,因此,對於表現的結果,更重要的還是你投入了多少的努力,願意為此重複了多少次的練習,以及是否願意在他人都放慢速度,轉換跑道的時候仍然堅持跑下去。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