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快樂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快樂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18日

[快樂生活] 心理好聞精華彙整 - 五月份


本篇文章彙整五月份心理好聞的精選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對心理健康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喔!
助人

在雷達偵測範圍以外:「看不見」的支持反而比較好?


在生活當中看到朋友失意難過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想要伸出援手,然而有時候過多的關心或協助卻可能會引起朋友的反彈,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只是「被同情」,究竟在面對這種情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提供對方所需要的支持呢?

觀看完整文章

社會議題

知病與不知病:精神病患者的夢與現實


從政大搖搖哥事件衍伸出來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病識感的討論,內文當中討論何謂「病識感」,另外也非常喜歡作者所寫的:「在判斷『病患是否有病識感』的過程中,醫者必須非常的謹慎,避免只用自己的醫療信念與標準來看待病人,而忽略聆聽病人的心聲,也就是把跟自己不同想法的病人都貼上沒有病識感的標籤。」

觀看完整文章

自療

快速處理你的「不安全感」,只需要這一個動作


有時內心會被一種不安、焦躁或低落的情緒所吞噬,這時候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跳脫這樣的情緒,讓自己重新恢復能量,看看能夠怎麼做吧!

觀看完整文章

自控力: 我這樣和壓力做朋友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承受壓力幾乎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如果壓力無法避免,那麼我們能做的似乎只有去調整我們如何看待壓力本身,如何把壓力視為一種助力,看到壓力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那些我們好的部分。

觀看完整文章

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正念減壓,不被復發陰影綁架


透過正念的方法,面對生命的未知與不確定。「想法來來去去像是天上的白雲,而心是藍天,只要專注於藍天,白雲自然就會飄過去;又或者把擔憂想成雨天,雨天是自然現象、無法預測,這時撐著正念這把傘,下雨還是能出門、做事情」

觀看完整文章

憂鬱症

認識小鬱完全圖解懶人包


透過精采的圖文,一起來認識憂鬱症和憂鬱情緒、躁鬱症有何不同!

觀看完整圖文

自閉症

自閉症不是只有安靜不說話!3分鐘了解他們的世界


透過三分種簡短的影片,走進自閉症兒童的世界。

觀看完整影片

阿茲海默症

迷糊怪 - 阿茲海默症


透過精彩的圖文,一起來認識阿茲海默症,了解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陪伴技巧和治療方式。

觀看完整圖文

2016年5月7日

[快樂生活] 善用你天生就擁有的─合成快樂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合成快樂的能力

研究的結果顯示,不論你得到樂透彩或者遭遇變故而導致癱瘓,在事件發生一年之後,兩群人的快樂程度是沒有差異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講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合成快樂的能力,不論你遭遇了什麼事情,我們總是能夠將我們的經驗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解讀。

圖片來源:positive sharing
另外講者也做了一個實驗,他給參加實驗的受試者看了6張莫內的畫,接著請他們根據喜好程度將圖片排序1-6。實驗的最後他告訴受試者:「我們這裡有多排序中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圖片,你可以挑一張帶走,你要哪一張呢?」大部分的人因為覺得第三和第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就選擇了比較多一點喜歡的三號帶走了。

接著在15分鐘或者15天後,講者請受試者重新排列上次所排列的那6張圖片,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多數的受試者會把原本的第三名(也就是他們選擇帶回家的那張)排成第二名,把沒有被選到的那張從原本的第四名往後排到第五名。他們會認為「自己選的那幅畫比想像中的還要好」、「沒有選到的那張畫的確比想像中更爛」。

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了,在做出選擇後,人們會更喜歡自己當初所選的,並且獲得更高的滿意度,而這也就是講者所謂的「合成的快樂」。

合成快樂的敵人─反悔或改變的機會

合成的快樂是一種身為人天生就有的認知機制,而這其實也是社會心理學中承諾一致原理(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的展現。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某一項事物做出選擇或承諾之後,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很自然的機制,來告訴自己,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然而,當你對於自己所做的選擇有反悔或改變的機會時,合成快樂的能力就下降了!

例如,當你和交往沒多久的男朋友在一起時,發現他上廁所總是不沖水,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很認真考慮到底要不要繼續和這個不愛乾淨的人維持這段關係,在這種有選擇或反悔的機會下,合成的快樂沒有辦法施展它的魔法,你可能會陷入抉擇當中而感到困擾;相反地,如果你們已經結婚了之後才發現他不愛乾淨的部分,這時候因為你已經對這段關係做出了承諾,在沒有辦法輕易改變的情況下,合成的快樂最好展現,你可能會告訴自己,雖然他不愛乾淨,也沒關係啦,至少他對我很好,很照顧我,而這就是「合成的快樂」。

選擇的自由,改變的權利─但這真的對我們好嗎?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有選擇的自由和改變現況的權利,可是這真的對我們來說好嗎?

上面提到了,反悔或改變的機會是「合成快樂」的敵人。講者做了另一個實驗,在實驗中請大學生拍攝12張相片,從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兩張照片並靠著自己的一番努力後才能獲得這兩張照片,接著請他們挑選其中一張留下來給實驗者。

這裡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其中一組人有四天考慮的時間可以反悔,另外一組人則是沒有反悔的機會。實驗的結果發現到,沒有選擇餘地的人在後來會更喜歡他們所擁有的那張照片;然而,對於有反悔機會的人來說,他們常常想到的是「我應該換回另一張照片嗎? 也許我擁有這一張照片並不是好的那張? 也許我沒選的那張照片才是好的?」,很明顯的選擇令他們更感到困擾

然而,當講者重新找一群大學生開設新的攝影課時,他提供兩種課程模式讓學生選擇,一種是最後交照片的時候有考慮的時間和反悔的機會,另一種則是沒有反悔的機會。高達三分之二的學生都選擇了能有反悔機會的課程模式。

我們天生就希望能夠有選擇、有改變、重來、反悔、改錯的機會,但事實是,有些情況下沒有選擇對你的快樂而言才會是最好的選擇。

進一步思考...

對於所有心理學實驗都必須帶著思辨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全然且僵化的相信,在這裡我們必須留意的是,這個實驗並不能完全反映現實的情況,因為在這個實驗中,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選項,不論受試者做了什麼選擇,他們並不會被懲罰,也不會遭受到什麼不良的後果,這些和我們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抉擇常常是不太一樣的。

快樂的生活並非總是得到你所想要的,而是學習去享受你已經擁有的

講者將快樂分成自然快樂(natural happiness)和合成快樂(synthetic happiness)。自然快樂指的是「當我們得到我們所想要的東西時,自然產生的快樂」,而合成的快樂則是指「當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內在產生的快樂」,這兩種快樂的程度不相上下。

合成的快樂不應該被視為一種欺騙自欺欺人的行為,更精確地說,合成的快樂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在的快樂,是一種適應外在行為的良好能力,因為你不必再受限於外在環境依然能感到快樂,因此相較之下,合成的快樂反而是更穩定且更能帶來長期好處的。

並不是要你消極的放棄選擇或反悔的機會,而是積極的適應外在的各種變化

此外,這個實驗不應該被視為消極放棄各種選擇的自由或反悔的機會,有些時候我們仍應該堅持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但我們可以抱持一種更坦然的態度─追求的到,或沒有追求到,我們都仍有獲得快樂的可能。


---
對心理健康有興趣嗎?歡迎加入心理好聞─心理健康資訊交流社群


[快樂生活] 自控力: 我這樣和壓力做朋友


想像一下,每天有多少可以稱之為壓力的時刻,又有多少次你會說‌‌“壓力好大啊‌‌”或‌‌“我好有壓力啊‌‌”?每當這個時候,如何看待壓力,都將改變你的生物化學反應,並最終改變你的應對方式。

拿你怎麼看待變老這事舉例。對變老持積極觀點平均會增壽差不多8年。在一項研究中,認為變老將‌‌“更睿智‌‌”和‌‌“更有能力‌‌”的人,比那些持有消極觀念、認為變老將‌‌“更沒用‌‌”和‌‌“幹啥啥不行‌‌”的人,從心臟病中康復得更快。在另一項研究中,積極看待變老的人,從折磨人的疾病或事故中恢復得更快、更徹底。重要的是,兩個研究衡量的都是康復的客觀指標,比如行走速度、平衡、從事日常行為的能力。

如何看待變老是通過影響你的目標和選擇,來影響健康和壽命的,而不是某些積極思考的神秘力量。這是思維模式的完美例子,它比安慰劑效應更有力,因為它不僅改變了你當下的體驗,也會影響未來。

這顯示出,如何看待壓力,同樣也是能夠影響你健康、幸福和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

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一書中給了我們以下幾種面對壓力的好方法。

1、找出壓力源。深度探索自我審視思維盲區。

衣食住行生活百態各行各業各個階段都有特自的壓力,尋找自身的壓力源是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

其次是觀之自己對壓力的看法,對話自己的壓力思維。如果認為壓力有害,任何讓你感受到一點兒壓力的事,都像是對生活的侵擾。無論是在百貨商店排隊、匆忙在截止日期前趕工,還是計劃家庭的節日晚宴,每一天的經歷,看起來都是對你健康和幸福的威脅。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這些事抱怨個不停,彷彿你的生活已經脫軌,好像有某個無壓的生活版本正等著你。

壓力思維不像我們做的一個選擇,即使你完全知道自己如何看待壓力的,可能還意識不到信念是怎樣影響思想、情感和行動的。凱利教授把這稱之為‌‌“思維盲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壓力能夠影響這個趨勢。

2、轉變應對壓力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模式干預

心理學家艾麗婭·克拉姆和她的同事開發了壓力思維模式測試,以評估人們對壓力的看法。看看自己更同意哪個?

思維模式1:壓力有害

承受壓力損害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影響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阻礙我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負面的,應該避免。

思維模式2:壓力有促進作用。

承受壓力有助於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提升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推動我的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積極的,應該加以利用。

問題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你看待問題的看法和角度以及選擇應對的方式。人們的期望會影響那個結果更容易出現。換句話說,你期望的結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壓力反應不是簡單的生存本能。它植根於我們,關乎人們怎麼運作,怎麼相處,怎麼在世界上自我定位。理解了這個,壓力反應就不再是可怕的東西。它應該被感激、被善用、被信任

3、重新思考壓力:什麼帶給你意義?

花點兒時間,列出你最有意義的角色、關係、行為或者目標。在生命的哪些部分,你可能體驗到快樂、愛、歡笑、學習或者目的感?列出一些以後,問自己這個問題:同樣,它們是不是有時候或者經常讓你感覺到壓力?

4、壓力和意義成正比,有意義,意味著有壓力

斯坦福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表明‌‌“覺得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的人有更多擔憂,但也比那些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人有更大的壓力。‌‌”

研究同樣表明,低壓生活並不會讓人們如想像般幸福。雖然多數人預測如果不那麼忙會更幸福,但事實恰恰相反。人們越忙越幸福,即使被迫接受更多的任務。繁忙程度的急劇下降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退休會提高40%罹患抑鬱症的概率。確實有意義的壓力甚至可能對健康有益。壓力看起來是真正投入角色、追求滿足意義感的目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

5、逃避、懷疑還是信任?全在於你自己

壓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壓力反應幫你應對挑戰、與人聯結、學習和成長。

來自壓力的能量,不僅僅幫你身體行動,它也能點燃大腦。腎上腺素喚醒感覺,你瞳孔放大接收更多的光,聽力更加敏銳。大腦會更快分析感知到的事物,不再分心,不重要的事項不予考慮。壓力能夠集中你的注意力,以獲取周遭更多的信息。同樣,你也會受到內啡肽、腎上腺素、睾丸素和多巴胺組成的化學雞尾酒的刺激。壓力反應的這一面,是有人喜歡壓力的原因之一——給你上癮的感覺。

6、轉化壓力,變緊張為興奮,把恐懼當挑戰

擁抱壓力是自我信賴的根本:覺得自己可以,並視身體為資源。你不必等著害怕、壓力或者焦慮消失,只是做最重要的事情。壓力不是停止和放棄的信號。這類思維轉換是催化劑,不是治療。它並不抹去痛苦或讓問題消失。但如果你願意重新思考壓力反應,它會幫你發現優勢,獲取勇氣。全身心投入:擁抱焦慮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挑戰。

7、適度是糖過度是葯

社會的殘酷在於給了人與他們能力不匹配的慾望。壓力就是如此,強加給自己太多只會讓自己神經脆弱。

Stressed(壓力)翻過來拼寫就是desserts(甜點),所以‌‌“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人生之中,有太多的壓力和挫折,工作壓力首當其衝是重中之重如何轉化工作壓力是當下每個職場人都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此外,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飯,一半是甜的,一半是苦的,你不知道會先吃到哪一邊,但終究必須把飯吃完。

出處:阿波羅新聞網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編輯:陳柏聖
圖片來源:playbuzz
---
對心理健康有興趣嗎?歡迎加入心理好聞─心理健康資訊交流社群


2016年5月2日

2016年4月26日

[快樂生活] 從科學一窺快樂:提升幸福感的小訣竅

圖片來源:happify

這是由happify所製作的一個關於「快樂(Happiness)」的資訊圖表,內容相當豐富,將其中的部分簡單譯成中文,進行部分修改,同時加入一些個人經驗和大家分享。

若想看完整圖表請點選此連結。若有侵犯版權煩請來信告知(Please contacting us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2016年4月21日

憂鬱,躁鬱,傻傻分不清楚─認識躁鬱症

圖片來源:everyday Health

在眾多的心理疾患當中,我覺得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是最容易被大家所誤解的,因為大家常常會直接透過字面的意思,就認為xxx是不是有躁鬱症。像是我們常常聽到,「我最近心情好差喔,我是不是有躁鬱症?」、「他最近脾氣有點暴躁耶,是不是躁鬱症發作阿?」甚至八點檔也常常用躁鬱症這個詞,到底躁鬱症是什麼呢?

2016年4月10日

[快樂生活] 如何避免陷入負面想法當中?

圖片來源:happify

這是由happify所製作的一個關於如何避免陷入負面想法中的資訊圖表,內容相當豐富實用,希望能簡單翻成中文並和大家分享(並非逐字逐句翻譯,當中亦包含個人例子)。

若想看完整圖表請點選此連結。若有侵犯版權煩請來信告知(Please contacting us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2015年11月22日

[閱讀筆記] 經理人月刊:關於工作的16個哲學思考

圖片來源:Binghamton University

哲學家帶你探索考工作意義的方法

哲學家 內涵
蘇格拉底 人要先承認自己的無知,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排除。他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黑格爾 在面臨關鍵抉擇時,除了A和B之外,千萬別忘了還有第三條路。
辯證法:任何事物(正)都有一個相對立的事物(反), 當兩者產生衝突時,便會出現更上一層次將兩者都納入其中的第三種立場(合)
尼采 「這個世界原本就同時存在著美好與不幸,但是人往往一廂情願地假設應該只有美好」。
困境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強大。
尼采 「這個世界原本就同時存在著美好與不幸,但是人往往一廂情願地假設應該只有美好」。
困境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強大。
威廉‧詹姆斯 實用主義:別人的目標和意義是別人的,你的是你的。只要你相信這件事情對你有意義,那就去做吧,別管其它人。
海德格 存在主義:時刻提醒自己生命有限,以「死亡」做為思考人生、工作的基礎,站在未來的時間點,回過頭來檢視現在,就可以找回真正的自己,也能夠看到存在的意義。
齊克果 人生就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表面上,是由農夫駕著馬車,實際上卻是老馬拖著農夫回家。因為農夫醉得不省人事,根本沒有清楚的意識,完全依靠識途老馬帶他回家。
識途老馬代表的是社會既存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大多數人不假思索,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酒醉的農夫,毫無意識地任由老馬決定他的去處。

哲學家帶你省思解決工作煩惱的方法

哲學家 內涵
勒內‧笛卡兒 在不疑處有疑,對任何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伊比鳩魯 放棄什麼都要的心態,追求你真正在乎的事物。
無欲則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你無法讓每個人都喜歡你,不管多麼努力當好人,一定都會有人不喜歡你。
以上內容為本人閱讀經理人月刊(NO. 131:關於工作的16個哲學思考)所整理之筆記

2015年8月10日

重複練習還不夠,你需要的是「刻意練習」

圖片來源:resplashed

當你打破對於天賦的迷思,而且也持續練習一段時間後,或許你仍會覺得成效不佳,於是,心中不免還是會懷疑,真的是這樣嗎?

你的懷疑是正確的,重複練習並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好,除非你在練習的時候用對了─刻意練習。

沒有人是天生的專家

在哈佛商業評論「打造專家(The Making of an Expert)」的這篇文章中提到,沒有任何人是天生的專家,沒有任何人天生就很傑出、很優秀、很成功。過去的研究發現到不論是運動員、音樂家、藝術家或作家,他們都是透過大量且有品質的練習,培養訓練出來的。經過統計,他們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前,至少都需要超過10年(或10000小時)以上的練習。

變成專家沒有其他的捷徑,至少都需要投入10000小時以上的練習,但或許你會覺得10000小時並不多阿,每天工作8小時都在做同一件事,換算下來只需要3年半的時間就可以變成某一領域的專家了,可是為什麼自己卻還沒變成卓越優秀的成功人士呢?

不只是練習而是刻意練習

很抱歉,這裡提的練習並不只是重複地做同一件事,而是刻意地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因此並不是重複某一件事、某一個動作一直做一直做這樣而已,且根據研究,每人每天大概只能花兩個小時的時間進行刻意練習,為什麼刻意練習這麼耗費精力呢?我們在下面會進一步的討論,而其他的時間我們大部分在做的都只是一般的練習,這也就是為什麼至少需要10~20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呢?

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覺察目前自動化的行為,思考並找出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然後專注地投入於刻意練習中,最後分析練習方法的成效。

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的開始,我們往往需要花許多的精力和努力,但當學會了之後,這些技能就變成了大腦中自動化歷程的一部分。例如,我們一開始學習腳踏車的時候,必須要小心地保持平衡,控制煞車同時協調地踩腳踏板,但隨著不斷的練習,我們不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該怎麼做,這些技能已經變成自動化的一部分,我們開始可以在下雨的時候邊撐傘、邊騎腳踏車。達到了自動化的境界,一方面表示自己進步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但另一方面自動化的處理其實是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不再花這麼多心力在上面,因此表現卻可能就停在這裡了

當你學會了丟棒球後,你已經可以自動化的把球丟出去,但是你可能沒辦法丟的又快又準;當你學會了投籃之後,你已經可以把籃球投進籃框中,但你的命中率可能還是不高。這時候,如果只是重複一樣的動作,重複的丟球、重複的投籃,那麼你的進步將非常有限。

當我們所學的技能開始變成自動化的一部分時,就是我們要開始「刻意練習」的時候,刻意練習非常的不容易,就好像你已經會呼吸了之後,我們要開始練習改變呼吸的方式和習慣一樣,你必需要非常專注才能夠抵抗大腦自動化地去執行一些事。

覺察目前自動化的行為


大部分人在練習的時候,就是一直重複某件事情,這麼做的確是熟練某件事的第一步,但熟練之後,若仍只是不斷地重複,技能的提升將相當有限。

在刻意練習中,第一步就是要去覺察自己已經熟練且相當自動化的行為。

在覺察目前自動化的行為中,我們要先去觀察自己現在的行為或表現是什麼樣子?

為了要能夠覺察自己自動化的行為,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專注的感受,你可以在執行某項行為的時候,專心的去感受自己現在的動作、身體的姿勢,像是上台演講時,覺察自己身體的姿勢、手的位置、說話的方式等等,如果你覺得要一邊表現的同時一邊覺察自己的方法太過困難,一個很好的方式是用錄影機把自己拍下來,這樣你就可以專注在表現的同時,又能夠看到自己自動化的表現。

思考並找出自己可以刻意改進的地方


接著,需要去找出自己可以精進的地方,這可以透過找其他覺得表現更好的人來加以模仿,觀察別人是什麼樣的語調、故事安排的順序、如何透過肢體加強自己要表達的論點。找出自己可以模仿的地方,刻意讓自己去練習模仿。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得到持續性的回饋,反覆而有回饋的練習最能夠提升表現。

因此,我們會看到許多人在簡報前,除了不斷地重複練習簡報的講稿外,他們會透過鏡子來看自己簡報時的動作,他們會透過錄影機錄下自己的樣子,然後找出可以進一步「刻意改進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練舞的人們必需要在鏡子前面練舞,因為這樣你能夠得到立即的回饋,你才知道自己的樣子,和理想的狀態有什麼樣的差別,才能夠加以修正。

專注地投入於刻意練習中

這個部分是最不容易的,你需要相當專注才能夠達到,因為你要改變的是自動化的行為。例如,必須在上台的時候先覺察到自己的手不自主地在抓頭髮,然後提醒自己把手放在適當的位置,而這就是刻意練習—覺察原本已經習慣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然後提醒自己並做出另一個行為動作(想要的、理想的作為)

這個步驟之所以這麼困難的原因在於,這些都是已經習慣的技能,你必需要非常用心才會注意到他們,必需要非常用心才能夠抑制自己表現出原本樣子的衝動,然後告訴自己去表現出想要表現出的樣子。

在這個階段,你可以鼓勵自己,之所以沒辦法這麼快做好,是很正常的,因為你現在要超越的是你自己。

有些時候,你甚至需要做的更誇張,什麼意思呢?對於一個害羞的人上台時,在練習的時候,我們會希望他演講的聲音、語調、動作都比實際上演講的時候更為誇張,因為他心中的誇張,可能只是一般人覺得動作比較明顯一點點而已,因此在練習的有些時候,我們會需要表現的比實際上的情況,更為極端、更為誇張。

分析練習方法的成效

這時候,透過不斷地刻意練習,你已經再次學得了一項新的技能,或者換句話說,你又再次自動化了另一項新的技能。但讓自己更好的過程並不僅止於此,在刻意練習之後,你需要用心思考,評估自己刻意練習的方式是否有達到預期的成效,有沒有哪些部分是可以再調整或改進,以避免未來錯誤再次發生。

接著,則是下一次刻意練習的開始。

當你發現自己有越來越多技能都已經能夠自動化地表現出來時,你要好好恭喜自己,這代表你已經達到更高的境界了,但同時你要刻意練習的難度也將越高,就像打電動一樣,越後面的關卡,魔王也越強,因為許多的技能都已經變成了自動化反應的一部分,你必需要重新專注於細節上,修改、改進,往更好的自己前進。

參考資料:哈佛商業評論<The Making of an Expert

2015年8月7日

天賦沒你想的重要?打破你對天賦的迷思

圖片來源:Nathan Rupert @ Flickr

對一件事情努力過後,結果卻不如我們預期時,我們常陷入一種狀態:「是我沒天份?還是我努力不夠?」這時候,有些人可能選擇繼續努力,有些人可能選擇轉換跑道,然而,當我們持續努力,一次、兩次、三次,卻還是沒有達到預期成果的時候,自我懷疑不免又會再次浮現,我們會開始告訴自己:「這可能不適合我」、「我的天分可能不在這裡」。

然而,若想變得更好,我們最先需要打破的,就是對於天賦說的迷思,這個迷思是─

「如果我在這個領域是有天份的,那就應該可以花比一般人更少的努力就看到成果」

2015年8月2日

堅持,讓自己更有自信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你曾經對一件事在開始的時候感到充滿幹勁,你很努力的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不知怎麼得,努力一陣子過後,你開始覺得自己好像對這件事沒那麼有天份,你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做的很好,於是你開始有些懷疑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能力,最後,你放棄了?

在「自信是一種技能」這部激勵人心的演講中,讓我們來聽聽看這個運動教練Ivan Joseph怎麼說他對於自信的看法。

2015年8月1日

疼痛可以控制!靜心正念禪,幫你擺脫壓力和緊張



本文轉載自:

整理 / 韋惟珊

數千個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研究證明,正念能減少疼痛,強化身心的幸福感,同時幫助人們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緊張。下列是幾項主要的發現:

正念能奇妙地減少疼痛以及對疼痛的情緒反應。最近的實驗發現,一般人可以透過正念,將疼痛的「不愉悅」程度減少57%,而有成的禪修者甚至可以減少93%。

正念靜心, 減緩身體和心理的疼痛


當病患有例如纖維肌痛症和下背痛的長期疼痛,或是長期功能失調,例如腸躁症,或是一些棘手的疾病,諸如多重硬化症和癌症,臨床實驗顯示正念能改善心情和生活品質。

正念能改善工作記憶、創造力、注意力範圍和反應速度,也能強化身心的韌性及彈性。靜心能改善情緒智商。

正念可以有效對抗焦慮、壓力、憂鬱、疲倦和易怒。簡單說,定時靜心的人比較快樂,容易滿足,也比較不會因為心理煩惱而痛苦。

在臨床治療憂鬱時,正念和藥物或諮商一樣有效。其中「正念認知療法」是一套架構完整的課程,目前已經成為英國國家健康和臨床卓越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推薦的主要療法之一。

正念可以減少上癮和自毀行為,包括濫用藥物和酗酒。靜心可以強化腦部功能,可以增加大腦中與自我意識、移情、自我控制及注意力有關區域內的灰質。它能舒緩製造壓力荷爾蒙的區域,同時擴大振奮心情和促進學習的區域。它甚至可以減少特定腦部區域因為老化而自然產生的皮質薄化現象。

靜心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定時的禪修者因為癌症、心臟病和無數感染疾病住院的比例,遠比一般人低。正念可以透過促進染色體的健康和彈性,減少細胞層次的老化。

靜心和正念可以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靜心可以降低血壓,減少高血壓的風險,進而改善心血管的健康。正念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率,同時減輕其導致的嚴重性。

其實你沒這麼不舒服!一切都是心理不安在作祟


「正念疼痛管理」運用的是古老的禪修方式,大部分的西方國家直到最近才聽過它。這種特別的禪修是專注在呼吸吐納,讓你從中觀看身體與心理的動態,在疼痛來襲時觀察痛的感受,然後放下掙扎。

正念禪教你讓痛苦自然消融。請你學著溫柔觀察它,而非深陷其中。只要你溫柔觀看疼痛,奇蹟就會出現了:疼痛開始自動消失。假以時日,你就會徹底體會疼痛是以兩種形式出現:主要疼痛和次要疼痛。兩者成因截然不同,而當你了解這一點之後,便能更有效控制自己的痛苦。

主要疼痛多半來自疾病、受傷以及身體或神經系統的傷害。你可以視之為身體傳送給大腦的原始信息。次要疼痛則是緊跟在後,但往往更強烈,痛感更深刻,就像是對主要疼痛的心理反應。

當你有意識的感受疼痛,知道疼痛有多麼令人不舒服時,理智對疼痛感有極大的操控力。理智有一個「音量」控制,可以管理痛感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這是因為你的理智不只感受到痛,同時也會處理其中的信息。它會嘲弄所有不同的感受,然後試著找出背後原因,如此一來你才能避免更多的疼痛或傷害身體。你的理智其實在放大疼痛,想要將它瞧得仔細一點,試圖找出方法來解決你的痛苦。這種「放大」會使疼痛倍增。當你的理智在分析疼痛時,其實也在記憶中過濾,發現過去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它在搜尋一種模式,一些線索,然後找到解決方法。

但是問題在於,你如果經年累月飽受疼痛或疾病折磨,理智就會有琳瑯滿目的痛苦記憶可以取用,但能解決的方法卻寥寥可數。所以,在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前,你的理智已經被許多不安的記憶淹沒了。你可能會糾結在痛苦的想法中。就理智看來,你總是在生病,總是在疼痛,你一直找不到方法解決,而且永遠束手無策。所以你最後可能執著在對未來的焦慮、壓力和擔憂,同時還加上身體的疼痛。你會想:我如果不能停止這種疼痛,會發生什麼事?難道我一輩子都要這樣痛苦下去嗎? 疼痛會繼續下去,還是會變得更糟糕?

在你開始有意識的察覺之前,這種過程就像是本能反應。想法會一個一個冒出來,馬上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後只是放大了你的疼痛。這還會更糟糕,因為這種壓力和恐懼會反饋到身體內,製造出更多的緊張和壓力。這可能會讓病情和傷口惡化,帶來更多的疼痛,也可能會抑制了免疫系統和療癒復原的能力。所以你很容易陷入一個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導致更大的痛苦。

但是事情還會更糟糕,這些負面循環會在心智留下軌跡,讓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受苦。你的大腦也會開始微調,會更快感受到疼痛,甚至覺得疼痛加劇,然後試著避免最壞的情形發生,但也是徒勞無功。經過一段時間後,大腦的確變得更擅長感受疼痛。腦部掃描已經證明,飽受長期疼痛折磨的人擁有更多的腦部組織,全歸功於他們必須有意識地去感覺疼痛。這幾乎就像是大腦已經把音量轉到最大,但不知道如何把它轉小。

我們在此必須強調,次要疼痛是真實的,你能真切感受到。我們稱之為次要疼痛,是因為它對主要疼痛產生的理智反應,而且早在你意識到它之前,它就已經被大量處理了。但是,同樣的處理過程也能幫你找到出口。這代表你可以開始學習控制疼痛。有基於此,我們最好把次要疼痛形容成「受苦」。

試著把疼痛感轉小一點:呼吸靜心5步驟


實際上,你可以處於疼痛中,但不需要「受苦」。

只要你內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學著遠離受苦,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疼痛。正念禪其實就是帶你找回對疼痛的音量控制能力。事實上,許多人發現它反而能替他們省下更多時間,因為最後只需較少的時間來處理長期的疼痛、疾病和壓力。

靜心可以很簡單,不需要任何特殊器材。下面介紹的禪修有些基本的技巧,只需要花幾分鐘,就能讓你完全放鬆。

1. 如果情況允許,請你坐在一張直背椅上,坐挺直但放輕鬆,雙腳平貼地面。

你如果無法坐著,就在地上鋪一張墊子或毯子躺下來,或是躺在床上,然後盡量放鬆你的雙手。

2.  輕輕地閉上雙眼,把意識集中在呼吸上,注意空氣如何進出你的身體。

感受一下空氣進入口鼻,行經喉嚨,然後進入肺部。感覺一下當你在呼吸時,胸部和腹部會如何地擴張後消平。把意識集中在感覺最強烈的部分。不斷感受每一次的吸氣和吐氣。你只要觀察呼吸,但不要試著用任何方式改變它,也不要期待會發生什麼特別的事。

3.  當你的心思飄走時,溫柔地把它引導回到呼吸上面。

試著不要責怪自己。心本來就會飄忽不定。當你發現思緒飄走時,鼓勵它把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面,這就是禪修最重要的部分。

4.  你的心最後可能會安靜下來,也可能不會。

心如果能靜下來,可能也只是片刻之間。你的心可能會充滿想法或強烈的情緒,像是恐懼、憤怒、壓力或愛。這些也可能稍縱即逝。無論如何,你只要盡量地觀察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回應它或試著改變任何事情。然後溫柔地把你的意識重新帶回呼吸上面,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過程。

5.  你只需要花上幾分鐘,或是你想要的話,也可以更久一點。

之後輕輕地睜開雙眼,重新進入周遭的情境中。

2015年7月30日

2015年7月27日

別再跟意志力拔河,習慣培養只需多這一小步

CC by  Joe Philipson @ Flickr

在培養習慣或行為改變的過程中,常常會把想要完成的事情放到代辦事項中,提醒自己去完成它,這麼做是很好的一個方式,因為我們會知道「有一件事在那裡要去做」

但只是把想培養的習慣放到待辦事項中是不夠的,為什麼呢?

2015年7月24日

2015年7月19日

修剪,往自己理想的樣貌前進

CC BY  Peter Prehn @ Flickr

生活中,我們常常對自己有許多不同的期望,有時我們希望自己的時間管理能更好,希望工作的進度更有效率;有時我們希望培養新的習慣,運動或打坐;有時我們希望自己的情緒掌控在更好一些,希望能夠減少自己不必要的擔心或焦慮;有時我們希望自己做事更專注、更有持續力;有時我們希望更能獲得快樂,應而時常以「知足常樂」、「活在當下」鼓勵並督促自己。

2014年11月11日

[好文分享] 學會讓工作「安心點」才能享受生活:就像過了沸點就沸騰 到了笑點就大笑

原文轉載自:http://www.mbatics.com/2014/11/blog-post_6.html

若有冒犯或侵犯版權請來信告知

我每天上班,都會設立今天工作的「安心點」,就像過了沸點就沸騰,過了笑點就哈哈大笑的道理一樣,過了「安心點」,我就會感到安心

過了今天的安心點,就不要再擔心今天的工作了,因為按照你的計劃來看,現在擔心也無濟於事。

2014年8月31日

幸福,不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自己做的事

"幸福,不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自己做的事"
這是我最近在瘋網頁設計時,無意間看到某一網站的標題,
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讓人對於自己的未來和行為更有控制感,我可以決定我要喜歡什麼東西,而不再是被情緒牽著走告訴我喜歡的是什麼。